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深圳市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管暂行规定

时间:2024-05-20 05:09:12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899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深圳市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管暂行规定

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政府


深圳市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管暂行规定
深圳市人民政府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和审计监督,确保投资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深圳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深圳各项政府投资项目及有关经济活动的审计监管。
本规定所称深圳市政府投资项目,是指以市财政拨款、国土基金、城市基础设施增容费、教育附加费、排污费、住房基金、市属国有企业上缴利润等投资的建设项目。
第三条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管的宗旨是按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独立负责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以促进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和强化监管。

第二章 机构与职责
第四条 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管由深圳市政府投资项目监管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监管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监管领导小组由市政府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市政府办公厅和市计划、审计、财政、规划国土、建设等部门及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等单位的人员担任,依照本规定负责统一领导、组
织、协调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管工作。
第五条 市政府成立投资项目审计中心(以下简称审计中心),具体负责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管,并受市审计局的业务指导。
审计中心的主要职能是:
(一)负责政府投资项目的施工图预算、工程决算的审查和监督。
(二)参与政府投资项目的招投标工作。
(三)参与政府投资项目竣工后的国有资产移交工作。
(四)组织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项目的招投标及对委托审计项目的质量管理。
(五)承担市政府及监管领导小组交办的专项审计事项及其它任务。

第三章 审计监管内容
第六条 审计中心对政府投资项目施工图预算是否真实、准确、合法地反映工程造价情况进行审计和监督,主要内容是:
(一)审查工程建设规模、内容同政府计划立项是否一致,有无擅自扩大或压缩建设规模;有无改变建设用途与内容;有无擅自提高或降低建设标准。
(二)审查编制施工图预算采用的定额和依据是否符合工程的性质和有关规定。
(三)审查工程分项子目是否有重复或遗漏,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
(四)审查单价及工、料、机械消耗量的计算是否准确。
(五)审查取费标准及计算是否准确;
(六)审查与施工图预算有关联的其它资料。
第七条 审计中心参与政府投资项目的招标投标工作,主要内容是:
(一)审查招标标底。
(二)参加招标会、评标会。
(三)对工程招标文件、招标程序、招标方法、招标结果的合法性进行审计监管。
(四)对高于审定标底价的定标,审计中心有权建议停止评标,重新组织招标。
第八条 审计中心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期中审计,主要内容是:
(一)审查设计变更、现场签证是否真实、合理、合法。对单项工程超过合同价5%以上的现场签证、设计变更应报审计中心审核方为有效。
(二)审查工程合同执行情况。
(三)审查资金使用情况。
第九条 审计中心对政府投资项目竣工决算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进行审计监管,主要内容是:
(一)审查施工图预算执行情况。
(二)参与竣工验收,审查竣工决算资料是否完整。
(三)审查工程验收报告、竣工决算说明书的真实与准确情况。
(四)审查“竣工工程概算表”、“竣工财务决算表”、“交付使用财产总表”、“交付使用财产明细表”的真实与合法情况。
(五)根据竣工项目特点确定的其他审查内容。
第十条 审计中心对政府投资项目竣工后国有资产的移交进行审计和监督。审计中心所出具的决算审计意见书是投资项目竣工后国有资产移交的依据。
第十一条 审计中心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情况、投资效益情况进行审计评价,主要内容是:
(一)分析投资项目的建设造价是否突破计划投资及其原因。
(二)分析建设工期对投资效益的影响。
(三)评价投资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第十二条 审计中心依法对承担政府投资项目的项目法人(以下简称项目法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及与政府投资项目相关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管。
第十三条 审计中心负责对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项目招投标的组织管理及对委托的审计项目进行管理,主要内容是:
(一)在法定传播媒体上发布审计项目招标通告或向社会审计组织发出招标邀请函。
(二)根据有关规定确定参加审计项目投标的社会审计组织。
(三)编制审计项目招标文件,主持召开审计项目招标会,向参加投标的单位发放审计项目招标文件。
(四)组织审查各投标单位报送的审计项目投标文件。
(五)主持召开审计项目评标会,确定中标单位,与中标单位签订审计项目委托书。
(六)对委托项目的审计质量进行管理和监督。

第四章 审计监管程序
第十四条 审计中心根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按照市政府确定的投资项目工作重点,编制政府投资项目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报监管领导小组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十五条 审计中心根据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确定的审计事项委派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在实施审计前3日,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
第十六条 审计组根据审计项目具体任务,编制审计工作方案,被审计单位应按审计中心规定的要求和期限如实提供所需资料。
第十七条 政府投资项目项目法人提出开工申请45日前,应向审计中心提出施工图预算审计的书面申请,并报送施工图预算审计的有关资料;审计中心通过对施工图预算的工程量、单价、取费的审定,确定政府投资项目招标标底,并出具预算审计意见书,作为政府投资项目拨付工程
款的依据。
第十八条 审计中心对政府投资项目施工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管,对施工中的设计变更、现场签证、工程款的拨付情况进行期中审计:
(一)定期审查项目法人申报的工程款拨付情况表。
(二)审查超过单项工程合同价5%以上的现场签证。
(三)审查重大设计变更。
第十九条 项目法人应在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完成初步竣工验收后90日内,向审计中心报送竣工决算的有关审计资料。
审计中心应自收到完整的竣工决算资料之日起45日内,负责审定竣工决算价作为工程的最终造价。
第二十条 审计中心出具竣工决算审计意见书之日起30日内,督促项目法人向有关产权部门办理国有资产移交登记手续;逾期不办理的,审计中心应会同有关政府部门共同发出《移交催办通知书》;投资项目国有资产移交手续办理完毕后,产权部门应将有关资料报审计中心备案。
第二十一条 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应按规定编制审计工作方案,通过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资料,查阅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现场查勘核实,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取得证明材料。
第二十二条 审计组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后,应当向审计中心提出审计报告,并将审计结果及时向审计中心领导汇报;审计报告应征求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意见。被审计单位应在接到审计报告之日起10日内,提出书面意见,在此期限内未提出书面意见的,视同无异议。
第二十三条 审计中心审定审计报告,对审计事项作出评价,出具审计意见书;对违反国家规定以及违反《审计法》的行为,需给予处理、处罚的,应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出具审计决定。
审计中心应当在收到审计报告之日起30日内,将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送达被审计单位和有关单位。审计决定自送达之日起生效。
第二十四条 审计中心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管,应依照审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和权限进行,并建立、健全审计档案的立卷、归档制度。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审计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为,审计中心应在法定职责范围内予以制止,并依法作出处理。
第二十六条 对违反本规定第六条、第十七条的,未取得审计中心出具的预算审计意见书而擅自开工建设的,审计中心建议有关主管部门责令其停工,并履行审计手续。
第二十七条 对投资项目法人违反有关项目批准文件规定,擅自以合同形式要求设计单位扩大规模或提高标准而增加的概算投资,审计中心责令项目法人报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查批准。
对投资项目法人擅自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筑装修及设备购置标准的投资,视同计划外工程投资处理。
第二十八条 对项目法人改变建设资金用途,转移、侵占和挪用的政府财政性建设资金,审计中心有权予以制止,责令有关单位限期收回,并建议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九条 对政府投资项目决算审计中发现的多计或少计的工程款项,审计中心应予以调整。投资项目法人已签证多付工程款的,市财政部门应予以追回。
施工单位偷工减料、虚报冒领工程款金额较大,情节严重的,应依法追究其行政、刑事责任;对施工质量达不到设计规定标准的,审计中心应查明责任,依法责成责任人承担赔偿和修复责任。
第三十条 对应计、应缴而未计缴的各种税费,审计中心应督促有关责任人补计、补缴,并按有关财经法规、规定进行处理。
第三十一条 对虚报投资完成、虚列建设成本、隐匿结余资金行为的,审计中心应责成有关责任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和现行会计制度予以纠正;并可根据情节轻重,建议有关部门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凡违反本规定第九条、第十九条和第二十条规定,已具备竣工验收条件的政府投资项目,在规定期限内不办理竣工决算审计和移交国有资产手续的,审计中心应督促有关单位按期补办;逾期不办的,可视情节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前款规定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它直接责任人员,审计中心可按人事隶属关系向有关部门和单位提出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的建议。
第三十三条 审计中心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其它违反国家财政法律、法规的行为,应当根据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和国家审计署《建设项目审计处理暂行规定》及其它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三十四条 对违反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管有关规定的罚没款项,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指定银行缴纳,上缴国库。
第三十五条 审计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98年6月26日

铁路成本计算系统运营指标统计办法

铁道部


铁路成本计算系统运营指标统计办法

1998年10月12日,铁道部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满足铁路点到点运输成本计算的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中所列统计指标自成体系,实行单独统计制度。现行机车、客货车辆、客货运输、企业自备车的统计制度保持不变。两者相同统计指标的口径、计算方法等,除本办法有规定者外,其它均按《铁路机车统计规则》、《铁路货车统计规则》、《铁路客货运输统计规则》、《企业自备车统计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条 本办法中所有报表均按正式营业线和临时营业线的准轨、窄轨分别列报。未设分局的路局,其分局级有关统计报表由铁路局相应部门直接编制上报。机车运用统计报表由各机务段编制并逐级上报,客货车辆运用统计报表由18点统计系统编制并逐级上报,客货运输统计报表由各局(集团公司)统计中心(统计工厂)上报,均报送至铁路局、铁道部两级成本计算系统数据库。
第四条 成本计算的运营指标统计工作,涉及统计、运输、车辆、机务、财务等部门,各单位要加强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快统计手段建设,促进硬、软件和原始信息的共享;要严格统计纪律,加大统计监察力度,确保统计数据质量。

第二章 机车运用统计
第五条 成本计算机车运用统计指标
成本计算系统机车运用统计指标共七项,见下表:
----------------------------------------------------------------------------------------------
| |计量| | | | | |
|指标名称| |指标含义| 统计范围 | 计算方法 | 数据来源 | 上报时间 |
| |单位| | | | | |
|--------|----|--------|----------------------|------------|------------|------------|
|1.机车|万 | 为机车| 凡铁道部管辖 |机车牵引总 | 将司机报 |次月15 |
|牵引总 |吨 |牵引列车|的营业线、临时 |重×实际走 |单计算机录 |日前网络 |
|重吨公 |公 |完成的工|营业线上的运行 |行公里 |入或机车运 |报局、部 |
|里 |里 |作量(包|机车,按机车类 | |行记录器自 |成本数据 |
| | |括单机牵|别(蒸汽、内燃、 | |动处理、计 |库。 |
| | |引车辆完|电力)、机型、 | |算汇总而 | |
| | |成的工作|(QJ、JS、DF4、| |来。 | |
| | |量)。 |ND5、SS3、SS4| | | |
| | | |等)、区段和客货 | | | |
| | | |运分开统计。 | | | |
|--------|----|--------|----------------------|------------|------------|------------|
|2.机车|万 | 为机车| |机车重量× | | |
|自重吨 |吨 |沿线走行| |沿线走行公 | | |
|公里 |公 |产生的自|同上 |里 |同上 |同上 |
| |里 |重吨公 | | | | |
| | |里。 | | | | |
----------------------------------------------------------------------------------------------
----------------------------------------------------------------------------------------------
| |计量| | | | | |
|指标名称| |指标含义| 统计范围 | 计算方法 | 数据来源 | 上报时间 |
| |单位| | | | | |
|--------|----|--------|----------------------|------------|------------|------------|
|3.通过|万 | 为线路| |机车总重吨 | | |
|总重吨 |吨 |通过总重| |公里+机车 | | |
|公里 |公 |吨公里。| |自重吨公里 | | |
| |里 | |同上 | |同上 |同上 |
|--------|----|--------|----------------------|------------|------------|------------|
|4.机车|公 | 为机车| |沿线走行公 | | |
|走行公 |里 |沿线走行| |里+换算走 | | |
|里 | |公里及换| |行公里(专 | | |
| | |算走行公|同上 |调除外) |同上 |同上 |
| | |里之和 | | | | |
| | |(专调除| | | | |
| | |外)。 | | | | |
|--------|----|--------|----------------------|------------|------------|------------|
|5.能源|吨、| 为机车| | | 根据司机 | |
|消耗 |千 |在运行状| | |报单和铁煤 | |
| |千 |态中实际| | |(油)7整理| |
| |瓦 |消耗的能|同上 | |计算 |同上 |
| |小 |源量。 | | | | |
| |时 | | | | | |
|--------|----|--------|----------------------|------------|------------|------------|
|6.万吨|千 | 为每万| |能源消耗量 | 根据司机 | |
|公里平 |克、|总重吨公| |/机车牵引 |报单整理计 | |
|均能耗 |千 |里能源消| |总重吨公里 |算 | |
| |瓦 |耗量。 |同上 |(万) | |同上 |
| |小 | | | | | |
| |时 | | | | | |
|--------|----|--------|----------------------|------------|------------|------------|
|7.专调|小 | 是指为|1、分机车类别、 | | 根据司机 | |
|时间 |时 |担当专调|客货运。 | |报单整理计 | |
| | |工作而产|2、编组站专调 | |算 | |
| | |生的调车|3、其他站专调 | | |同上 |
| | |时间。 | | | | |
----------------------------------------------------------------------------------------------
第六条 凡铁道部管辖的营业线、临时营业线上的运行机车必须将成本计算所需要的下列统计指标按机车种类(蒸、内、电)、机型、运输种别(客运、货运、专调)和区段分别统计。
(一)机车统计指标含义及计算方法
1.机车牵引总重吨公里:为机车牵引列车(包括单机牵引车辆)完成的工作量。
计算方法:机车牵引总重吨公里=机车牵引总重×实际走行公里。
注:双机合并牵引及挂有补机重联机车时,按《铁路机车统计规则》上的“牵引能力比例表”分劈。三台机车牵引列车时不考虑机型,其总重吨公里本务按40%、其余两台各按30%分劈。
2.机车自重吨公里:是指机车沿线走行产生的自重吨公里。
机车自重根据《铁路机车统计规则》“附件四”的规定确定。
计算方法:机车自重吨公里=机车重量×沿线走行公里。
3.通过总重吨公里:是指线路上通过的总重吨公里。
计算方法:通过总重吨公里=机车自重吨公里+机车总重吨公里。
4.机车走行公里:为沿线走行公里及换算走行公里之和。
其中:沿线走行公里——为本务、单机、重联、补机走
行公里之和。
换算走行公里——为按机车小时换算的走行公
里。调车工作每小时换算10公里,其他工作每
小时换算2公里,有火停留每小时换算1公里。
5、机车专调时间:指机车担当专用调车工作产生的调车时间。
根据司机报单记载的每次由实际工作开始至实际工作完了的时间。包括专调机车在编组站、区段站以及运输方案规定的专调站的调车时间和月间计划指定利用列车的本务机车在列车始发站及终到站兼作调车工作的实际作业时间。
6.能源消耗:
运行机车能源消耗量——为机车在运行状态中所消耗的能源量。包括牵引列车、单机挂车、单机走行、有火停留、调车、其他工作、中间技术检查及段内等待工作的能源消耗量。
(1)本务、重联、补机工作机车按每万总重吨公里计算。其中:
(2)单机按每走行百公里计算;单机牵引车辆时,可另加吨公里消耗量。
(3)调车机车按调车小时或调车作业量计算。
(4)有火停留、列车调车、其他工作按小时计算。
(5)换算能源实际消耗量。
①蒸汽机车用煤量——以千克为单位。
换算煤消耗量——为机车实际消耗的天然煤,按铁道部规定的技术当量换算后的用煤量。
②内燃机车用油量——以千克为单位。
燃油消耗量——为机车实际消耗燃油量。
③电力机车用电量——千瓦小时为单位。
电消耗量——为机车实际消耗的电量。根据电表显示的结果计算。
(6)一趟列车运行两个及两个以上区段时,应将能源实际消耗量计算到各运行区段(如只计算在一个区段时应根据工作量分劈到各运行区段中,单机按走行公里分劈)。
7.平均能源消耗:
(1)蒸汽机车每万牵引总重吨公里换算煤实际消耗量
换算煤消耗量
计算公式:=------------------------
机车牵引总重吨公里(万)
(2)内燃机车每万总重吨公里实际消耗油量
燃油消耗量
计算公式:=------------------------
机车牵引总重吨公里(万)
(3)电力机车每万总重吨公里实际消耗电量
电消耗量
计算公式:=------------------------
机车牵引总重吨公里(万)
(二)统计依据
1.司机报单;
2.运营里程表;
3.区段略号表;
4.机车长度及重量表;
5.铁煤(油)7。
(三)机车运输区段成绩与能源消耗报表及编制方法
1.报表
蒸汽机车运输区段成绩与燃料消耗报表
表 号:CT--JB1
制表单位:铁道部统计中心
批准机关:铁道部
批准文号:铁统计(1998)117号
铁路局 段 年 月 统一编号:0361
------------------------------------------------------------------------------------------------
| | | | |专调| |机车牵引| | | |
| 运输别 |区段| 机 |机车走 | |通过总重| |机车自重|燃 煤|万吨公 |
| | | | |时间| | 总重 | | | |
| 及 | | |行公里 | |吨公里 | | 吨公里|消 耗|里消耗 |
| | | | |(小| |吨公里 | | | |
| 区 段 |公里| 型 |(公里)| |(万) | |(万) |(吨)|(千克)|
| | | | |时)| |(万) | | | |
|----------|----|----------|--------|----|--------|--------|--------|------|--------|
| 1 |2 | 3 | 4 |5 | 6 | 7 | 8 | 9 | 10 |
|----------|----|----------|--------|----|--------|--------|--------|------|--------|
|客货运计 | | | | | | | | | |
------------------------------------------------------------------------------------------------
------------------------------------------------------------------------------------------------
| | | | |专调| |机车牵引| | | |
| 运输别 |区段| 机 |机车走 | |通过总重| |机车自重|燃 煤|万吨公 |
| | | | |时间| | 总重 | | | |
| 及 | | |行公里 | |吨公里 | | 吨公里|消 耗|里消耗 |
| | | | |(小| |吨公里 | | | |
| 区 段 |公里| 型 |(公里)| |(万) | |(万) |(吨)|(千克)|
| | | | |时)| |(万) | | | |
|----------|----|----------|--------|----|--------|--------|--------|------|--------|
|客运计 | | | | | | | | | |
|----------|----|----------|--------|----|--------|--------|--------|------|--------|
| 区段1 | |QJ | | | | | | | |
|----------|----|----------|--------|----|--------|--------|--------|------|--------|
| 区段2 | |QJ | | | | | | | |
|----------|----|----------|--------|----|--------|--------|--------|------|--------|
| 区段N | |QJ | | | | | | | |
|----------|----|----------|--------|----|--------|--------|--------|------|--------|
| 区段1 | |JS | | | | | | | |
|----------|----|----------|--------|----|--------|--------|--------|------|--------|
| 区段2 | |JS | | | | | | | |
|----------|----|----------|--------|----|--------|--------|--------|------|--------|
| 区段N | |JS | | | | | | | |
|----------|----|----------|--------|----|--------|--------|--------|------|--------|
| 区段1 | |JF | | | | | | | |
|----------|----|----------|--------|----|--------|--------|--------|------|--------|
| 区段2 | |JF | | | | | | | |
|----------|----|----------|--------|----|--------|--------|--------|------|--------|
| 区段N | |JF | | | | | | | |
|----------|----|----------|--------|----|--------|--------|--------|------|--------|
| 区段1 | |KD7 | | | | | | | |
|----------|----|----------|--------|----|--------|--------|--------|------|--------|
| 区段2 | |KD7 | | | | | | | |
|----------|----|----------|--------|----|--------|--------|--------|------|--------|
| 区段N | |KD7 | | | | | | | |
|----------|----|----------|--------|----|--------|--------|--------|------|--------|
|枢纽区段 | | | | | | | | | |
|----------|----|----------|--------|----|--------|--------|--------|------|--------|
|其他站调车| | | | | | | | | |
|----------|----|----------|--------|----|--------|--------|--------|------|--------|
|货运计 | | | | | | | | | |
|----------|----|----------|--------|----|--------|--------|--------|------|--------|
| 区段1 | |QJ | | | | | | | |
|----------|----|----------|--------|----|--------|--------|--------|------|--------|
| 区段2 | |QJ | | | | | | | |
|----------|----|----------|--------|----|--------|--------|--------|------|--------|
| 区段N | |QJ | | | | | | | |
|----------|----|----------|--------|----|--------|--------|--------|------|--------|
| 区段1 | |JS | | | | | | | |
|----------|----|----------|--------|----|--------|--------|--------|------|--------|
| 区段2 | |JS | | | | | | | |
|----------|----|----------|--------|----|--------|--------|--------|------|--------|
| 区段N | |JS | | | | | | | |
|----------|----|----------|--------|----|--------|--------|--------|------|--------|
| 区段1 | |JF | | | | | | | |
|----------|----|----------|--------|----|--------|--------|--------|------|--------|
| 区段2 | |JF | | | | | | | |
|----------|----|----------|--------|----|--------|--------|--------|------|--------|
| 区段N | |JF | | | | | | | |
|----------|----|----------|--------|----|--------|--------|--------|------|--------|
| 区段1 | |KD7 | | | | | | | |
|----------|----|----------|--------|----|--------|--------|--------|------|--------|
| 区段2 | |KD7 | | | | | | | |
|----------|----|----------|--------|----|--------|--------|--------|------|--------|
| 区段N | |KD7 | | | | | | | |
|----------|----|----------|--------|----|--------|--------|--------|------|--------|
|枢纽区段 | | | | | | | | | |
|----------|----|----------|--------|----|--------|--------|--------|------|--------|
|编组站调车| | | | | | | | | |
|----------|----|----------|--------|----|--------|--------|--------|------|--------|
|其他站调车| | | | | | | | | |
------------------------------------------------------------------------------------------------
内燃机车运输区段成绩与燃料消耗报表
表 号:CT--JBA
制表单位:铁道部统计中心
批准机关:铁道部
批准文号:铁统计(1998)117号
铁路局 段 年 月 统一编号:0362
------------------------------------------------------------------------------------------------
| | | | |专调| |机车牵引| | | |
| 运输别 |区段| 机 |机车走 | |通过总重| |机车自重|燃 煤|万吨公 |
| | | | |时间| | 总重 | | | |
| 及 | | |行公里 | |吨公里 | | 吨公里|消 耗|里消耗 |
| | | | |(小| |吨公里 | | | |
| 区 段 |公里| 型 |(公里)| |(万) | |(万) |(吨)|(千克)|
| | | | |时)| |(万) | | | |
|----------|----|----------|--------|----|--------|--------|--------|------|--------|
| 1 |2 | 3 | 4 |5 | 6 | 7 | 8 | 9 | 10 |
|----------|----|----------|--------|----|--------|--------|--------|------|--------|
|客货运计 | | | | | | | | | |
|----------|----|----------|--------|----|--------|--------|--------|------|--------|
|客运计 | | | | | | | | | |
|----------|----|----------|--------|----|--------|--------|--------|------|--------|
| 区段1 | |DF | | | | | | | |
|----------|----|----------|--------|----|--------|--------|--------|------|--------|
| 区段2 | |DF | | | | | | | |
|----------|----|----------|--------|----|--------|--------|--------|------|--------|
| 区段N | |DF | | | | | | | |
|----------|----|----------|--------|----|--------|--------|--------|------|--------|
| 区段1 | |DF2 | | | | | | | |
|----------|----|----------|--------|----|--------|--------|--------|------|--------|
| 区段2 | |DF2 | | | | | | | |
|----------|----|----------|--------|----|--------|--------|--------|------|--------|
| 区段N | |DF2 | | | | | | | |
|----------|----|----------|--------|----|--------|--------|--------|------|--------|
| 区段1 | |DF4 | | | | | | | |
|----------|----|----------|--------|----|--------|--------|--------|------|--------|
| 区段2 | |DF4 | | | | | | | |
|----------|----|----------|--------|----|--------|--------|--------|------|--------|
| 区段N | |DF4 | | | | | | | |
|----------|----|----------|--------|----|--------|--------|--------|------|--------|
| | |DF4 | | | | | | | |
| 区段1 | | | | | | | | | |
| | | 客 | | | | | | | |
|----------|----|----------|--------|----|--------|--------|--------|------|--------|
| | |DF4 | | | | | | | |
| 区段2 | | | | | | | | | |
| | | 客 | | | | | | | |
|----------|----|----------|--------|----|--------|--------|--------|------|--------|
| | |DF4 | | | | | | | |
| 区段N | | | | | | | | | |
| | | 客 | | | | | | | |
|----------|----|----------|--------|----|--------|--------|--------|------|--------|
| 区段1 | |DF4C | | | | | | | |
|----------|----|----------|--------|----|--------|--------|--------|------|--------|
| 区段2 | |DF4C | | | | | | | |
|----------|----|----------|--------|----|--------|--------|--------|------|--------|
| 区段N | |DF4C | | | | | | | |
|----------|----|----------|--------|----|--------|--------|--------|------|--------|
| 区段1 | |DF5 | | | | | | | |
|----------|----|----------|--------|----|--------|--------|--------|------|--------|
| 区段2 | |DF5 | | | | | | | |
------------------------------------------------------------------------------------------------
------------------------------------------------------------------------------------------------
| | | | |专调| |机车牵引| | | |
| 运输别 |区段| 机 |机车走 | |通过总重| |机车自重|燃 煤|万吨公 |
| | | | |时间| | 总重 | | | |
| 及 | | |行公里 | |吨公里 | | 吨公里|消 耗|里消耗 |
| | | | |(小| |吨公里 | | | |
| 区 段 |公里| 型 |(公里)| |(万) | |(万) |(吨)|(千克)|
| | | | |时)| |(万) | | | |
|----------|----|----------|--------|----|--------|--------|--------|------|--------|
| 区段N | |DF5 | | | | | | | |
|----------|----|----------|--------|----|--------|--------|--------|------|--------|
| | |DF5 | | | | | | | |
| 区段1 | | | | | | | | | |
| | | 宽 | | | | | | | |
|----------|----|----------|--------|----|--------|--------|--------|------|--------|
| | |DF5 | | | | | | | |
| 区段2 | | | | | | | | | |
| | | 宽 | | | | | | | |
|----------|----|----------|--------|----|--------|--------|--------|------|--------|
| | |DF5 | | | | | | | |
| 区段N | | | | | | | | | |
| | | 宽 | | | | | | | |
|----------|----|----------|--------|----|--------|--------|--------|------|--------|
| 区段1 | |DF6 | | | | | | | |
|----------|----|----------|--------|----|--------|--------|--------|------|--------|
| 区段2 | |DF6 | | | | | | | |
|----------|----|----------|--------|----|--------|--------|--------|------|--------|
| 区段N | |DF6 | | | | | | | |
|----------|----|----------|--------|----|--------|--------|--------|------|--------|
| 区段1 | |DF7 | | | | | | | |
|----------|----|----------|--------|----|--------|--------|--------|------|--------|
| 区段2 | |DF7 | | | | | | | |
|----------|----|----------|--------|----|--------|--------|--------|------|--------|
| 区段N | |DF7 | | | | | | | |
|----------|----|----------|--------|----|--------|--------|--------|------|--------|
| 区段1 | |DF8 | | | | | | | |
|----------|----|----------|--------|----|--------|--------|--------|------|--------|
| 区段2 | |DF8 | | | | | | | |
|----------|----|----------|--------|----|--------|--------|--------|------|--------|
| 区段N | |DF8 | | | | | | | |
|----------|----|----------|--------|----|--------|--------|--------|------|--------|
| 区段1 | |DF10 | | | | | | | |
|----------|----|----------|--------|----|--------|--------|--------|------|--------|
| 区段2 | |DF10 | | | | | | | |
|----------|----|----------|--------|----|--------|--------|--------|------|--------|
| 区段N | |DF10 | | | | | | | |
|----------|----|----------|--------|----|--------|--------|--------|------|--------|
| 区段1 | |DFH1 | | | | | | | |
|----------|----|----------|--------|----|--------|--------|--------|------|--------|
| 区段2 | |DFH1 | | | | | | | |
|----------|----|----------|--------|----|--------|--------|--------|------|--------|
| 区段N | |DFH1 | | | | | | | |
|----------|----|----------|--------|----|--------|--------|--------|------|--------|
| 区段1 | |DFH2 | | | | | | | |
|----------|----|----------|--------|----|--------|--------|--------|------|--------|
| 区段2 | |DFH2 | | | | | | | |
|----------|----|----------|--------|----|--------|--------|--------|------|--------|
| 区段N | |DFH2 | | | | | | | |
|----------|----|----------|--------|----|--------|--------|--------|------|--------|
| 区段1 | |DFH3 | | | | | | | |
|----------|----|----------|--------|----|--------|--------|--------|------|--------|
| 区段2 | |DFH3 | | | | | | | |
|----------|----|----------|--------|----|--------|--------|--------|------|--------|
| 区段N | |DFH3 | | | | | | | |
------------------------------------------------------------------------------------------------
------------------------------------------------------------------------------------------------
| | | | |专调| |机车牵引| | | |
| 运输别 |区段| 机 |机车走 | |通过总重| |机车自重|燃 煤|万吨公 |
| | | | |时间| | 总重 | | | |
| 及 | | |行公里 | |吨公里 | | 吨公里|消 耗|里消耗 |
| | | | |(小| |吨公里 | | | |
| 区 段 |公里| 型 |(公里)| |(万) | |(万) |(吨)|(千克)|
| | | | |时)| |(万) | | | |
|----------|----|----------|--------|----|--------|--------|--------|------|--------|
| 区段1 | |DFH5 | | | | | | | |
|----------|----|----------|--------|----|--------|--------|--------|------|--------|
| 区段2 | |DFH5 | | | | | | | |
|----------|----|----------|--------|----|--------|--------|--------|------|--------|
| 区段N | |DFH5 | | | | | | | |
|----------|----|----------|--------|----|--------|--------|--------|------|--------|
| 区段1 | | BJ | | | | | | | |
|----------|----|----------|--------|----|--------|--------|--------|------|--------|
| 区段2 | | BJ | | | | | | | |
|----------|----|----------|--------|----|--------|--------|--------|------|--------|
| 区段N | | BJ | | | | | | | |
|----------|----|----------|--------|----|--------|--------|--------|------|--------|
| 区段1 | |BJ宽 | | | | | | | |
|----------|----|----------|--------|----|--------|--------|--------|------|--------|
| 区段2 | |BJ宽 | | | | | | | |
|----------|----|----------|--------|----|--------|--------|--------|------|--------|
| 区段N | |BJ宽 | | | | | | | |
|----------|----|----------|--------|----|--------|--------|--------|------|--------|
| 区段1 | |ND2 | | | | | | | |
|----------|----|----------|--------|----|--------|--------|--------|------|--------|
| 区段2 | |ND2 | | | | | | | |
|----------|----|----------|--------|----|--------|--------|--------|------|--------|
| 区段N | |ND2 | | | | | | | |
|----------|----|----------|--------|----|--------|--------|--------|------|--------|
| 区段1 | |ND3 | | | | | | | |
|----------|----|----------|--------|----|--------|--------|--------|------|--------|
| 区段2 | |ND3 | | | | | | | |
|----------|----|----------|--------|----|--------|--------|--------|------|--------|
| 区段N | |ND3 | | | | | | | |
|----------|----|----------|--------|----|--------|--------|--------|------|--------|
| 区段1 | |ND4 | | | | | | | |
|----------|----|----------|--------|----|--------|--------|--------|------|--------|
| 区段2 | |ND4 | | | | | | | |
|----------|----|----------|--------|----|--------|--------|--------|------|--------|
| 区段N | |ND4 | | | | | | | |
|----------|----|----------|--------|----|--------|--------|--------|------|--------|
| 区段1 | |ND5 | | | | | | | |
|----------|----|----------|--------|----|--------|--------|--------|------|--------|
| 区段2 | |ND5 | | | | | | | |
|----------|----|----------|--------|----|--------|--------|--------|------|--------|
| 区段N | |ND5 | | | | | | | |
|----------|----|----------|--------|----|--------|--------|--------|------|--------|
| 区段1 | |ND6 | | | | | | | |
|----------|----|----------|--------|----|--------|--------|--------|------|--------|
| 区段2 | |ND6 | | | | | | | |
|----------|----|----------|--------|----|--------|--------|--------|------|--------|
| 区段N | |ND6 | | | | | | | |
|----------|----|----------|--------|----|--------|--------|--------|------|--------|
| 区段1 | |NY6 | | | | | | | |
|----------|----|----------|--------|----|--------|--------|--------|------|--------|
| 区段2 | |NY6 | | | | | | | |
|----------|----|----------|--------|----|--------|--------|--------|------|--------|
| 区段N | |NY6 | | | | | | | |
------------------------------------------------------------------------------------------------
------------------------------------------------------------------------------------------------
| | | | |专调| |机车牵引| | | |
| 运输别 |区段| 机 |机车走 | |通过总重| |机车自重|燃 煤|万吨公 |
| | | | |时间| | 总重 | | | |
| 及 | | |行公里 | |吨公里 | | 吨公里|消 耗|里消耗 |
| | | | |(小| |吨公里 | | | |
| 区 段 |公里| 型 |(公里)| |(万) | |(万) |(吨)|(千克)|
| | | | |时)| |(万) | | | |
|----------|----|----------|--------|----|--------|--------|--------|------|--------|
| 区段1 | |NY7 | | | | | | | |
|----------|----|----------|--------|----|--------|--------|--------|------|--------|
| 区段2 | |NY7 | | | | | | | |
|----------|----|----------|--------|----|--------|--------|--------|------|--------|
| 区段N | |NY7 | | | | | | | |
|----------|----|----------|--------|----|--------|--------|--------|------|--------|
| 区段1 | |轻油 | | | | | | | |
|----------|----|----------|--------|----|--------|--------|--------|------|--------|
| 区段2 | |轻油 | | | | | | | |
|----------|----|----------|--------|----|--------|--------|--------|------|--------|
| 区段N | |轻油 | | | | | | | |
|----------|----|----------|--------|----|--------|--------|--------|------|--------|
| 区段1 | |米轨 | | | | | | | |
|----------|----|----------|--------|----|--------|--------|--------|------|--------|
| 区段2 | |米轨 | | | | | | | |
|----------|----|----------|--------|----|--------|--------|--------|------|--------|
| 区段N | |米轨 | | | | | | | |
|----------|----|----------|--------|----|--------|--------|--------|------|--------|
| 区段1 | |DF7B | | | | | | | |
|----------|----|----------|--------|----|--------|--------|--------|------|--------|
| 区段2 | |DF7B | | | | | | | |
|----------|----|----------|--------|----|--------|--------|--------|------|--------|
| 区段N | |DF7B | | | | | | | |
|----------|----|----------|--------|----|--------|--------|--------|------|--------|
| | |DF5 | | | | | | | |
| 区段1 | | | | | | | | | |
| | | 口 | | | | | | | |
|----------|----|----------|--------|----|--------|--------|--------|------|--------|
| | |DF5 | | | | | | | |
| 区段2 | | | | | | | | | |
| | | 口 | | | | | | | |
|----------|----|----------|--------|----|--------|--------|--------|------|--------|
| | |DF5 | | | | | | | |
| 区段N | | | | | | | | | |
| | | 口 | | | | | | | |
|----------|----|----------|--------|----|--------|--------|--------|------|--------|
| 区段1 | |DF7C | | | | | | | |
|----------|----|----------|--------|----|--------|--------|--------|------|--------|
| 区段2 | |DF7C | | | | | | | |
|----------|----|----------|--------|----|--------|--------|--------|------|--------|
| 区段N | |DF7C | | | | | | | |
|----------|----|----------|--------|----|--------|--------|--------|------|--------|
| 区段1 | |DF7S | | | | | | | |
|----------|----|----------|--------|----|--------|--------|--------|------|--------|
| 区段2 | |DF7S | | | | | | | |
|----------|----|----------|--------|----|--------|--------|--------|------|--------|
| 区段N | |DF7S | | | | | | | |
|----------|----|----------|--------|----|--------|--------|--------|------|--------|
| 区段1 | |DF4E | | | | | | | |
|----------|----|----------|--------|----|--------|--------|--------|------|--------|
| 区段2 | |DF4E | | | | | | | |
|----------|----|----------|--------|----|--------|--------|--------|------|--------|
| 区段N | |DF4E | | | | | | | |
|----------|----|----------|--------|----|--------|--------|--------|------|--------|
| 区段1 | |DF7D | | | | | | | |
------------------------------------------------------------------------------------------------
------------------------------------------------------------------------------------------------
| | | | |专调| |机车牵引| | | |
| 运输别 |区段| 机 |机车走 | |通过总重| |机车自重|燃 煤|万吨公 |
| | | | |时间| | 总重 | | | |
| 及 | | |行公里 | |吨公里 | | 吨公里|消 耗|里消耗 |
| | | | |(小| |吨公里 | | | |
| 区 段 |公里| 型 |(公里)| |(万) | |(万) |(吨)|(千克)|
| | | | |时)| |(万) | | | |
|----------|----|----------|--------|----|--------|--------|--------|------|--------|
| 区段2 | |DF7D | | | | | | | |
|----------|----|----------|--------|----|--------|--------|--------|------|--------|
| 区段N | |DF7D | | | | | | | |
|----------|----|----------|--------|----|--------|--------|--------|------|--------|
| 区段1 | |DF11 | | | | | | | |
|----------|----|----------|--------|----|--------|--------|--------|------|--------|
| 区段2 | |DF11 | | | | | | | |
|----------|----|----------|--------|----|--------|--------|--------|------|--------|
| 区段N | |DF11 | | | | | | | |
|----------|----|----------|--------|----|--------|--------|--------|------|--------|
| 区段1 | |天安 | | | | | | | |
|----------|----|----------|--------|----|--------|--------|--------|------|--------|
| 区段2 | |天安 | | | | | | | |
|----------|----|----------|--------|----|--------|--------|--------|------|--------|
| 区段N | |天安 | | | | | | | |
|----------|----|----------|--------|----|--------|--------|--------|------|--------|
| 区段1 | |DF10F| | | | | | | |
|----------|----|----------|--------|----|--------|--------|--------|------|--------|
| 区段2 | |DF10F| | | | | | | |
|----------|----|----------|--------|----|--------|--------|--------|------|--------|

不分页显示   总共4页  1 [2] [3] [4]

  下一页

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高水平社会服务的重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逐步扩大,培养能力不断增强,投入机制逐步健全,初步形成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但与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还存在培养经费供需矛盾突出、成本分担机制不健全、奖助政策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要求,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就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高等学校等研究生培养机构多渠道筹集经费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全面激发研究生教育的活力,促进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系统设计,完善体制机制。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努力化解深层次矛盾,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坚持教育规律,促进质量提升。立足研究生教育的特点,遵循研究生成长成才规律,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待遇水平。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改善研究生学习、科研和生活条件,提高研究生待遇。坚持统筹谋划,积极稳妥推进。充分调动各类研究生培养机构的积极性,加强中央和地方政策衔接,确保顺利实施。

  二、完善研究生教育财政拨款制度

  (一)完善中央部门所属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中央高校)研究生教育财政拨款制度。建立健全包括生均综合定额拨款、绩效拨款、奖助经费在内的财政拨款体系。从2012年起,中央财政对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中央高校全日制研究生(委托培养研究生除外)安排生均综合定额拨款。同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物价变动情况和财力状况,建立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拨款水平。中央财政根据研究生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等因素确定中央高校研究生教育绩效拨款,由学校自主安排用于研究生培养。中央高校按规定统筹利用“985工程”等经费,支持研究生教育发展。

  (二)各地要参照中央高校研究生教育财政拨款模式,建立健全地方所属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拨款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三、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

  (一)加大奖助经费投入力度。以政府投入为主,按规定统筹高等学校自筹经费、科研经费、助学贷款、社会捐助等资金,建立健全多元奖助政策体系,提高研究生待遇水平。

  (二)建立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制度。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将现有的研究生普通奖学金调整为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用于补助研究生基本生活支出。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范围覆盖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内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博士生资助标准不低于每生每年10000元,硕士生资助标准不低于每生每年6000元。具体标准由各级财政部门会同高等学校主管部门确定,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建立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研究生国家助学金所需资金根据高等学校隶属关系,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参照普通本专科生国家助学金分担办法共同承担。

  (三)加大研究生助教、助研和助管(以下简称“三助”)岗位津贴资助力度。高等学校要按规定统筹利用科研经费、学费收入、社会捐助等资金,设置研究生“三助”岗位,并提供“三助”津贴。原则上,助研津贴主要通过科研项目经费中的劳务费列支,助教津贴和助管津贴所需资金由高等学校承担。高等学校要重视助研岗位设置并加大助研津贴资助力度,建立健全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充分调动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高等学校要加大基本科研业务费对研究生培养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开展自主研究,并对人文社科、基础学科等科研经费较少的学科给予倾斜支持。研究生“三助”津贴标准由高等学校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当地物价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

  (四)建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制度。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学业成绩特别优秀、科学研究成果显著、社会公益活动表现突出的研究生。每年奖励4.5万名,其中:博士生1万名,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30000元;硕士生3.5万名,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0元。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全额承担。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向基础学科和国家亟需的学科(专业、方向)倾斜。

  (五)建立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制度。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设立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用于奖励支持研究生更好地完成学业。高等学校根据研究生学业成绩、科研成果、社会服务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确定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的覆盖面、等级、具体标准和评定办法,并负责组织实施。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向基础学科和国家亟需的学科(专业、方向)倾斜。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根据高等学校隶属关系,对研究生学业奖学金所需资金给予支持,具体办法另行制定。高等学校按规定统筹利用财政资金、学费收入、社会捐助等资金,加大奖助力度。

  (六)完善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确保符合条件的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并及时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提高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年度最高限额,原则上不超过年度学费和住宿费标准总和。国家助学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金按照现行办法由各级财政承担。落实到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以及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研究生的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

  (七)完善配套政策措施。高等学校要综合采取减免学费、发放特殊困难补助、开辟入学“绿色通道”等方式,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的资助力度。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鼓励捐资助学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面向高等学校设立研究生奖助学金、专题研究项目,或提供实践实习岗位、就职锻炼机会等。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立留学生奖学金,吸引国外优秀学生来华攻读研究生学位。

  四、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

  (一)全面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按照“新生新办法、老生老办法”的原则,向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

  (二)合理确定研究生教育收费标准。研究生学费标准应综合考虑不同专业研究生培养成本、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办学条件、居民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并与本专科生学费标准及已收费研究生学费标准相衔接。原则上,现阶段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学费标准,硕士生每生每年不超过8000元,博士生每生每年不超过10000元。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及目前已按规定实行收费政策的研究生,暂执行原收费政策。

  (三)加强研究生教育收费管理。研究生教育收费实行属地管理,具体标准由高等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经省级价格、财政部门审核并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同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备案。研究生学费按学年收取,不得提前预收。研究生学费收入按规定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由高等学校统筹用于研究生教学、科研、改善待遇等支出。

  (四)研究生教育收费的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五、有关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重大意义,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抓好贯彻落实。高等学校等研究生培养机构要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加强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二)确保资金落实。地方财政部门要制定行政区域内有关资金的具体落实办法,确保应承担的资金落实到位。高等学校等研究生培养机构要积极拓宽研究生教育经费来源渠道,通过多种形式增加经费投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各研究生培养机构要切实加强经费管理,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有效。

  (三)加强宣传引导。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是进一步改善研究生待遇、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大举措。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各研究生培养机构要全面准确地领会有关精神,深入细致地做好宣传工作,为政策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在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同时,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坚持全面提高质量,加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和结构调整力度,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突出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强化科教结合、产学结合,加快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具体意见另行制定。

  (五)完善科研机构等其他研究生培养机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工作,由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参照本意见,采取相应措施予以推进。硕博连读研究生、医学教育长学制学生,分别参照执行相应学习阶段的有关政策。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2013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