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长春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的通知

时间:2024-07-08 18:24:22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042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长春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的通知

吉林省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长府办发〔2008〕54号


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长春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长春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九月十九日



长春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发布与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下简称预警信号),是指长春市和所属县(市)、区气象台向社会公众发布的预警信息。

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暴雨、暴雪、冰雹、高温、干旱、大雾、大风、沙尘暴、道路结冰、台风、雷电、寒潮、霜冻、霾共14种。

预警信号的级别划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第四条 预警信号的发布:全市的预警信号由长春市气象台统一发布。县(市)、双阳区气象台站在长春市气象台的指导下,承担本辖区内的预警信号发布工作。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公众发布预警信号。

第五条 预警信号的传播: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互联网等方式向社会传播。实行即报即播、滚动更新制度,无偿播发灾害天气预警信号、调整信号和解除信号。应当使用当地气象台站直接提供的适时预警信号信息,并说明发布预警信号的气象台站的名称和发布时间。不得转播、转载其他来源的预警信号。

第六条 职责任务

(一)市气象台:

1.负责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以及预警信息的制作发布。负责第一时间向气象灾害应急联动部门、市广电局所属的广播电台(长春人民广播电台、交通之声广播电台)和长春电视台(1—2套)、移动公司、联通公司、通信公司和街路、机场、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电子显示屏管理单位以及市政府网站传送所有级别预警信息,并根据天气形势的动态发展随时发送调整和解除预警信息。

2.负责第一时间向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和市政府应急管理部门报送黄色以上级别的预警信号,同时向预警区域的区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传送。

(二)电视台:发布预警信号的电视频道为长春电视台1-2频道,在收到市气象台发送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立即插播预警信号,向公众传播预警信息,播报方式采用滚动字幕和图标的形式,字幕至少每30分钟滚动一次,在预警信息解除前,电视台应一直显示预警图标。

(三)广播电台:发布预警信息的广播电台为长春人民广播电台、长春交通之声广播电台。广播电台收到市气象台发送的气象预警信号后,应立即插播预警信息,灾害预警信息应每30分钟播报一次。预警信息解除后,应播报气象灾害预警解除信息。

(四)政府网站:市政府门户网站和长春信息港在工作时间内在收到市气象台发送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立即在网站首页醒目位置对外发布。预警信息解除后,发布气象灾害预警解除信息。

(五)移动公司、联通公司、通信公司:在收到市气象台发送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10分钟内以文字短信群呼的方式向公众发布。

(六)市公安局、市交通局、民航集团、长春铁路办事处等设有电子显示屏的单位:负责通过本单位管理的电子显示屏播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收到市气象台发送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立即输入电子显示屏,向公众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每10分钟滚动播报一次。

第七条 信息处置。应急管理部门接到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后,立即报告本级党委、政府领导,并按领导指示向有关部门发布。各部门根据职责做好气象灾害预防和应对准备,并根据灾害标准适时启动应急预案,避免或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第八条 信息反馈。预警信息解除后,各级气象部门应及时向本级政府有关领导和应急管理部门报告天气实况信息;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应及时组织灾情的调查、收集工作,并报送市政府和市应急管理部门。有灾情发生的要报民政部门进行查灾、核灾,核实后报市政府和省民政厅。

第九条 责任追究。预警信号发布单位、传播媒体和信息服务单位违法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由相关部门依法进行行政处罚;致使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责任。

第十条 各县(市)、双阳区预警信号的发布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国务院退伍军人和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领导小组、民政部、总政治部关于做好1995年军队干部复员工作的通知

民政部 总政 等


国务院退伍军人和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领导小组、民政部、总政治部关于做好1995年军队干部复员工作的通知
国务院退伍军人和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领导小组、民政部、总政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退伍军人和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领导小组,民政厅(局),各军区、各军兵种、各总部、国防科工委、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武警部队政治部:
现将1995年军队干部复员计划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1993年军队干部复员安置政策调整后,全军已有1953名军队干部复员。其中师职干部4名,团职干部265名,营职干部397名,连排干部300名,专业技术干部1005名。这些干部,在地方政府和军队组织的关怀下,工作有着落,生活有保障,对选择复员这条路子普
遍感到满意。实践证明,调整后的复员政策比较符合实际,在拓宽退役干部安置渠道方面,发挥了政策的导向作用,是可行的。1995年军队干部复员数量比前两年多。为了进一步做好军队干部复员工作,现将有关问题补充通知如下:
一、复员干部的安置去向原则上仍按现行的规定执行。对夫妇同系军队干部、同时自愿复员的,可由任何一方的原籍或入伍地接收;一方自愿复员,留队一方符合当地配偶随军条件的,可由留队一方部队驻地接收。对确有实际困难或特殊情况需要到其他地区落户的,由总政治部干部部
商国务院退伍军人和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到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
二、批准干部复员必须慎重。对自愿复员的干部,既要尊重本人的意志,又要讲清复员的利弊关系,帮助他们作出符合自己实际的选择。自愿复员的干部,其档案中必须有本人自愿复员申请书。凡年龄超过54周岁或丧失工作能力的干部不能安排复员;已批准退休的干部不得改为复员

对本人要求复员回农村的干部,一定要严格把关。凡要求复员回农村而配偶仍留在城市不随同前往的,原则上不予批准。夫妇同系军队干部,一方要求复员回农村的,一律不予批准。
三、军队和地方要严格遵照批准的干部复员计划进行交接。干部复员原则上每年办理一次。为了使刑满释放或犯有严重错误不宜留队需复员的干部尽快得到安置,其所在大单位可将名单报总政治部干部部商国务院退伍军人和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领导小组办公室办理,复员计划下年度
予以追加。
四、为了加快交接工作进度,决定从今年起,复员干部档案材料,由各军区、各军兵种等大单位集中向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下同)转业干部工作办公室移交,省军区转业干部工作办公室审核后向地方移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办公室应抓紧做好复员干部的接
收安置工作,按时向省军区发出复员干部报到通知。省军区转业干部工作办公室要及时转递复员干部(含随调家属)报到通知,协调解决复员干部安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根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有关规定,各级组织、人事、劳动部门要切实安排好复员干部配偶的工作,复员退伍军人安置部门应积极配合。随同复员干部调动工作的配偶,应与复员干部同时接收安置。同时发出报到通知。调入调出单位应相应增减劳动工资总额。各地在接收安置复员
干部及其随调(迁)配偶子女时,不得收取国家政策规定以外的任何费用。
1995年军队复员干部的报到工作于7月底结束。



1995年6月6日
死刑要不要交由公众讨论和表决
杨涛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近日执行了该州3年来第一次死刑。此前,该州州长阿诺德·施瓦辛格拒绝了这名死刑犯的赦免请求。然而,施瓦辛格在美国的铁面执法却在他的家乡奥地利激起一片反对声浪,不但有人在美国使馆前示威,甚至还有政党高官提议要“终结”施瓦辛格的奥地利国籍。(《京华时报》1月24日)
但施瓦辛格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却没有享受这种“待遇”,尽管对其所为也有不少人非议,但总体上加州人应当是支持他的。因为,施瓦辛格是一位民选州长,民众对于死刑的看法直接决定了对其的支持,他不能不看重民众对于死刑的态度。而他自去年拒绝了因谋杀4人被判死刑的凯文·库柏的赦免请求,今年又敢于果断拒绝了犯有3项谋杀罪行而被处死的61岁的唐纳德·比尔兹利,说明其的民众基础还是扎实的,民众支持死刑的要占更多数。
看来,在西方国家,关于死刑的存废,并非只是专家、学者在密室中谈论的话语,而是有民众支持的一种大众话语。各国基于不同的文化与民族心理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民众对等死刑的态度各不相同,废除死刑的国家,民众对废除死刑有相当认同,而没有废除死刑的国家,民众对保留死刑是有相当的认同。
关于死刑的存废,近年在我国也逐渐成为热门话题。湘潭大学法学院邱兴隆教授近日就称,罪犯是人,拥有国家和法律都不得剥夺的生命权,必须尽快废除死刑。但要求废除死刑的专家、学者面临着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是,在中国传统意识和文化氛围下,民众根本就很难接受这些要求废除死刑的说法。如果施瓦辛格具有中国国籍,相信民众是举着牌子、鼓着双掌表示支持,“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的观念在中国民众心目中太是根深蒂固了。但是,相当多专家和学者却持这么一种观点,即死刑这问题最不适合交由公众讨论和表决,因为公众中存在太多感性的东西,容易形成“集体无意识”,不能理性地看待死刑的废除。
是的,民众有时是感性多于理性,甚至容易形成偏狭的“集体无意识”。但民众不泛有朴素的道德观念、理性声音,更为重要的是死刑的存废这一重要问题,关系到民众每一个人切身利益。如果排斥民众参与和讨论,首先是在程序上并不正当,因为无论是废除死刑还是限制、减少死刑适用的的法律把民众这一“当事人”排除在外了;其次,这样的法律制定出来也因为没有听取和充分吸纳民众的意见,很难为民众所接受;再次,在执行中,“强奸”民意的法律也可能难以推行。是的,法律不能由民众来起草制订,必须依赖于由社会的精英,那些专家和学者及民众选举的代表是法律制订的主力军,但是法律脱离民众却万万不行,法律必须具有深厚的民众基础,特别是那些以传统道德为基础的法律,企图脱离民众的人可能被民众远远甩开。
在我看来,死刑是一种残忍的刑罚,文明社会应当远离这种刑罚,今后应当限制和减少死刑的适用,但是,限制和减少的前提必须看到我们社会的现实状况,必须考虑到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民众的意见。专家、学者可以在各种场合宣传自己主张,启迪民意,引导民众,如果有一天,死刑的执行也引起了像奥地利民众一样的一片反对声浪,那么这个限制乃至废除死刑的土壤就成熟了,用不着专家在密室声嘶力竭地而应者寥寥了。反之,如果民意的基础根本没有成熟,就采取如有些专家所说的突然死亡法,即政治家通过修法,立即全面废除死刑,这样的法律也得不到很好的支持,进而影响到政治家本人的民众支持率。
如果施瓦辛格还在奥地利,想必他不会轻易拒绝死刑犯的赦免请求,除非他不想继续自己的政治生命,但如今他是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他就可能还会继续拒绝第三个、第四个死刑犯的赦免请求,因为这里的民众总体上还是支持他的。民意是死刑存废不可忽视的力量,这点不知给中国的法学家有无启迪?
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检察院 杨涛 华东政法学院法律硕士   邮编:341000   
tao1991@tom.com
tao9928@tom.com

个人博客:浩瀚法网 (http://tao1991.fyfz.cn) 欢迎光临、链接